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22:42:47  浏览:90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海关总署 国家质验总局


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二○○一年第1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现公布《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 石广生
海关总署署长 牟新生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李长江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发展对外贸易,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进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下称进口单位)将境外机电产品进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机电产品,是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
第四条 进口机电产品应当符合我国有关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质量、技术标准等的规定,以及国际或者双边认可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质量和技术标准等的规定。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简称为外经贸部)负责全国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外经贸主管机构(简称为地方外经贸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简称为部门机电办)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对机电产品进口实行分类管理,即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进口许可。
第二章 禁止进口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电产品,国家禁止进口:
(一)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或者健康,必须禁止进口的;
(三)破坏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需要禁止进口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八条 外经贸部会同海关总署制定、调整和公布禁止进口的机电产品目录。

第三章 限制进口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电产品,国家限制进口:
(一)为维护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需要限制进口的;
(二)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
(三)为保障国家国际金融地位和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限制进口的;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需要限制进口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十条 外经贸部会同海关总署制定、调整和公布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目录。
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目录至迟应当在实施前21天公布。在紧急情况下,应当不迟于实施之日公布。
第十一条 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国家规定有数量限制的,实行配额管理;没有数量限制的称为特定机电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
第十二条 对实行配额管理的限制进口机电产品,外经贸部负责制定并在每年7月31日前公布下一年度的进口配额总量。
第十三条 进口单位进口配额产品,应当向外经贸部申领《机电产品进口配额证明》,凭《机电产品进口配额证明》向许可证管理机构申领《进口配额许可证》,持《进口配额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第十四条 外经贸部依照本办法制定和公布机电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进口特定机电产品主要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进口单位应当向外经贸部申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并持《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第十六条 外经贸部依照本办法会同海关总署制定和公布特定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章 自动进口许可
第十七条 为了对机电产品进口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属于禁止进口和限制进口管理以外的部分机电产品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第十八条 外经贸部负责会同海关总署制定、调整和公布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机电产品目录。
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机电产品目录至迟应当在实施前21天公布。
本办法所称自动进口许可,是指外经贸部或地方外经贸主管机构、部门机电办在所有情况下应当许可进口单位依照法定程序提交的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进口机电产品的申请。
第十九条 进口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机电产品,进口单位应当在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前,向外经贸部或地方外经贸主管机构、部门机电办申领《自动进口许可证》,并持《自动进口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第二十条 外经贸部依照本办法会同海关总署制定和公布机电产品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第五章 旧机电产品进口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旧机电产品,是指已经使用过(包括翻新)的机电产品。
第二十二条 进口旧机电产品的单位,在签署合同或有约束力的协议时,必须按照国家安全、卫生、环保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订明该产品的检验依据及各项技术指标等的检验条款;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环保、人类健康的旧机电产品以及大型二手成套设备,进口单位必须在对外贸易合同中订明在出口国进行装运前预检验、监装等条款。
第二十三条 进口旧机电产品,进口单位须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其授权机构申请办理进口检验,并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相应进口许可手续,凭与进口旧机电产品相符的进口许可证明和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入境货物通关单》(应当在备注栏标注“旧机电产品”字样)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
第六章 进口监控与保障
第二十四条 外经贸部负责对全国机电产品进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监测。
地方外经贸主管机构、部门机电办应当依照国家统计制度的规定,及时向外经贸部报送本地区、本部门机电产品进口统计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五条 经监测,如发现进口机电产品有异常情况,外经贸部应当及时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通告,进口机电产品的各有关当事人和外经贸部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协助行政管理部门为上述目的开展的调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违反本办法:
(一)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管理的机电产品,或者未经批准、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管理的机电产品的;
(二)擅自超出批准、许可的范围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管理的机电产品的;
  (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机电产品进口证件(包括《机电产品进口配额证明》及《进口配额许可证》、《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自动进口许可证》,下同)的;
(四)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机电产品进口证件的;
  (五)擅自转让机电产品进口证件的;
  (六)未按法定程序申请进口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口机电产品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进口单位有第二十六条情形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处罚。进口单位有第二十六条(四)、(五)、(六)项情形的,依法收缴其机电产品进口证件,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依法对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进口单位有第二十六条情形之一的,外经贸部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外经贸部或者地方外经贸主管机构、部门机电办可在发现其行为之日起一至三年内不接受其进口机电产品的申请,并可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消其经营资格。
海关为查处违法进口机电产品案件的需要,可以依法扣留机电产品进口证件。
第二十八条 进口单位对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决定或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进口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根据情节轻重,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适用本办法:
(一)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机电产品用于内销产品或者留作自用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机电产品用于生产内销产品或内销的,以及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旧机电产品的;
(三)租赁贸易、补偿贸易等贸易方式进口机电产品的;
(四)无偿援助、捐赠或者经济往来赠送等方式进口机电产品的;
(五)从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口机电产品的;
(六)我国驻外机构或者境外企业在境外购置的机电产品需调回自用的;
(七)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办法:
(一) 加工贸易项下进口复出口机电产品的;
(二)由海关监管,暂时进口机电产品的;
(三)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自用进口机电产品的;
(四)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三十二条 对于国家实行进口强制性认证制度的机电产品,必须事先获得相关许可证书。
第三十三条 依据我国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我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国达成的协议的规定,采用国际招标方式进口的机电产品依照本办法执行。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办法由外经贸部依法制定和公布。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外经贸部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市属企业领导干部住房的暂行规定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属企业领导干部住房的暂行规定
长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市属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副厂级(经理)以上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领导干部)住房的管理,纠正住房方面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密切干群关系,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解决住房要统筹安排,在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情况下进行。首先要解决住房困难,然后逐步改善居住条件。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住房水平不应差距过大。
第三条 解决住房的资金来源必须符合有关规定,正当合法。企业亏损时(政策性亏损除外),不得为领导干部购买、参建、扩建住房,有特殊困难的要从严审批。
第四条 领导干部只能为自己申请解决住房,不得利用职权为子女、亲友申请解决住房。因职务变化调换住房的,要将原住房倒出。
第五条 领导干部参加分配住房,购买、参建、扩建住房都要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经市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对解决住房的资金来源进行审查,再由主管部门领导集体进行审批,并将批复副本送达职工代表大会和住房申请人。
第六条 夫妻双方都担任领导工作,同在一个企业的,要以一方为主申请住房;不在同一个企业的,只能选择一方向其所在单位申请住房。
第七条 企业要建立领导干部住房档案。内容包括:
(一)领导干部夫妻双方住房的基本情况(住房位置、产权性质、建成或起用时间、面积、建筑标准等);
(二)有关住房的材料(住房申请书、职工代表大会决议、主管部门批复、违反住房规定的处罚决议等);
(三)住房变化情况。
第八条 领导干部调动时,由调出单位负责将其住房档案及时转给调入单位,对调离我市或市属企业的,其住房档案由调出单位留存。
第九条 企业自行管理的领导干部住房,要指定有关部门按规定标准及时收缴房租,不允许个人无偿使用。
第十条 对“自建公助”、公私合建(买)住房的管理,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企业领导干部住房的标准和面积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规定的面积是指住房的控制面积,不是必达标准。领导干部不得以住房面积未达到标准为由,不顾企业和职工利益,强求改善居住条件。
第十二条 离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其住房面积应按在职的同级干部标准掌握,在解决住房顺序上应优先照顾。
第十三条 经批准享受一定级别待遇的领导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其住房面积应按批准享受的职级标准掌握;由党政机关调到企业的领导,其在机关分得的住房可按机关干部住房面积标准掌握。
第十四条 在计算住房面积时,领导干部本人及其配偶双方不管在何时、何单位分得的住房(包括为子女、亲友要的住房和动用公家财力、物力、人力所建的住房附属物),均要合并计算,做为该领导干部的住房面积。
第十五条 为领导新建住房不得超出省里有关规定的建筑和设计标准,建房、买房都不得改变原始设计。
第十六条 领导干部不得用国家和集体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已有住房超出有关规定标准进行装修;不得以各种名目将为个人装修住房的费用拿到企业或其他单位报销;不得接受外单位或他人为个人装修住房;不得私自接受外单位和他人馈赠、奖励的住房。
第十七条 企业不准为领导干部建造或购买超过控制面积的住房;不准购买或变相购买私有房屋用于居住;不准将用公款建造或购买的住房办成私产房照。
第十八条 领导干部不得转借、出租、转让、倒卖公房或改变公房用途;不得将建造购买住房的公款据为己有或转为他用。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条,企业乱拉资金建造购买住房,或采取弄虚作假、欺骗套购、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等手段谋取的住房,一律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追回,交企业另行分配,并可视其情节对主要责任者和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分得、购买、参建的住房,要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收回,另行分配;不经集体讨论,滥用审批权的要追究审批者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四条、第十七条规定的,要由企业主管部门收回住房,另行分配给职工,拒不交回的,要视其情节对主要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有无偿使用情节的领导干部,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应主动开始按月缴纳房租。拒不缴纳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按每月每平方米1.00元追缴全部所欠房租。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变相挪用公款、受贿装修住房的,根据情节,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企业主管部门要收回公房,追回公款,没收其非法所得,并视其情节给予主要责任者必要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领导干部住房面积超过控制标准,应将超出部分倒出。确实无法倒出的,要对超出部分区别情况实行加租:
(一)超出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每平方米加租0.50元;
(二)超出面积10平方米(含10平方米)以上、不足15平方米,超出部分每平方米月加租0.75元;
(三)超出面积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以上的,超出部分每平方米月加租1.00元。
第二十六条 领导干部住房超出控制标准的部分,除加租外还不得享受25%的房租补贴,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目给予补助。加租由企业主管部门监督,从个人工资中按月如数扣缴,上交企业主管部门财务处。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1年3月23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加强劳动保障部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现就建立劳动保障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开展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工作,指定熟悉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人员负责数据采集、汇总、上报等日常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配备计算机等必备的设备。
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格执行统计法和劳动保障统计制度,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确保填报数字和相关内容准确无误。
三、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实行半年报、年报制度。每年报两次,年中报上半年,次年初报全年数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向部报送时间是,半年报在7月20日前,年报在次年1月20日前。报送方式暂时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并逐步创造条件按照我部统一制发的主结构软件汇总报表,建立相应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数据库,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

附件: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及说明
一、报表目录
--------------------------------------------------------------------------------------------------
表 号 | 表 名 | 报告期 | 填报单位 | 统计范围 | 报送时间 | 送交单位
------------------|----------|----------|------------|------------|------------|------------
| | |各省、自 |本省(自治 | |
劳动统法 |劳动保障部|半 年 |治区、直 |区、直辖市)| |
〔1999〕1号 |门行政复议|报 年 |辖市劳动 |范围内整个 |每年7月 |
|案件统计表|报 |(劳动和 |劳动和社会 |20日前和 |劳动和社
| | |社会保 |保障系统 |次年1月 |会保障部
| | |障)厅(局)| |20日前 |法制司
------------------|----------|----------|------------|------------|------------|------------
劳动统法 |劳动保障部| | | | |
〔1999〕2号 |门行政应诉|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 同 上
|案件统计表| | | | |
--------------------------------------------------------------------------------------------------
二、填报说明
(一)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案件统计表
1.总数:是指在整个报告期内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处理的全部行政复议案件。
2.上期未结案数:是指本报告期之前接到申请且尚未作出最终处理结果的案件数。
3.本期接到行政复议申请总数,是指本报告期内接到的各类行政复议申请总和。
4.按被申请人分组:是指以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主体为标准划分的案件类别。
5.按审理结果分组:是指以已经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为标准划分案件类别。
6.涉及规范性文件: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六条和二十七条规定,申请人提出或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的案件总数和处理结果。
7.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
8.有关证照处理决定:包括对有关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以及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劳动保障部门没有依法办理。
9.有关审批审核决定:包括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部门处理错误或者没有依法办理。
10.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违法收费等:是指认为劳动保障部门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
11.审核待遇标准或发放待遇:包括审核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待遇标准和发放各项待遇。
12.未结:是指本报告期结束时,仍未作出最终处理结果的行政复议案件数。
13.栏目关系:
甲栏:(1)=(2)+(3)+(4)
宾栏:(1)=(2)+(3);(3)=(4)+(5)=(11)+(12)=(13)+(14)+(15)=(16)+(17)+(18)+(19)+(20)+(21)+(22);(5)=(6)+(7)+(8)+(9)+(10);(13)=(23)+(24)+(25)+(26)+(27)+(28);(29)=(30)+(31)
(二)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
1.总数:是指报告期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诉案件总数。
2.上期未结案数:是指本报告期以前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且尚未审结的行政应诉案件数。
3.本期行政应诉案件总数:是指本报告期内发生的各类行政应诉案件总数。
4.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等。
5.有关证照处理决定:包括有关证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等决定以及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劳动保障部门没有依法办理。
6.有关审批审核决定:包括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登记有关事项,劳动保障部门处理错误或没有依法办理。
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违法收费等:是指认为劳动保障部门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
8.审核待遇标准或发放待遇:包括审核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待遇标准和发放各项待遇。
9.未结:是指本报告期结束时,人民法院仍未作出最终审理结果的案件数。
10.栏目关系:
甲栏:(1)=(2)+(3)+(4)+(5)+(7)
宾栏:(1)=(2)+(3);(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三、报表样式
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复议案件统计表 表号:劳社统法〔1999〕1号
制表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号:劳社厅发〔1999〕32号
填报单位: 年 半年 单位:件
------------------------------------------------------------------------------------------------------------------------
| 总 数 |按 被| | |
| ------------------------------------|申 请|按受理情 | |
| |上| 本期接到行政复议申请总数|人 分| | 按申请事由分组 |
| |期| ----------------------------|组 |况分组 | |
| |未| |劳| 社会保险 | | | |
| |结| |动|合--------------------|------|----------|--------------------------|
| |案| | |计|养|医|失|工|生|劳|社|受|不|告|行|有|有|违|办|审|其|
| |数| | | |老|疗|业|伤|育|动|会|理|受|知|政|关|关|法|理|核|他|
| | | | | |保|保|保|保|保|保|保| |理|到|处|证|审|要|工|待| |
| | | | | |险|险|险|险|险|障|险| | |其|罚|照|批|求|伤|遇| |
| | | | | | | | | | |行|经| | |他| |处|审|履|认|标| |
| | | | | | | | | | |政|办| | |机| |理|核|行|定|准| |
| | | | | | | | | | |部|机| | |关| |决|决|义| |或| |
| | | | | | | | | | |门|构| | |申| |定|定|务| |发| |
| | | | | | | | | | | | | | |请| | | |违| |放| |
| | | | | | | | | | | | | | |或| | | |法| |待| |
| | | | | | | | | | | | | | |其| | | |收| |遇| |
| | | | | | | | | | | | | | |他| | | |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 | |
------------------------------|--|--|--|--|--|--|--|--|--|--|--|--|--|--|--|--|--|--|--|--|--|--|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 栏 |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省行政复议案件总数|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
|
|涉及规范
按申请结果分组 |
|性文件
|
----------------------|----------
中|维|变|撤|确|未|件|认|撤
途|持|更|销|认|结|数|定|销
撤| | | |违| | |规|规
回| | | |法| | |范|范
| | | |或| | |性|性
| | | |限| | |文|文
| | | |期| | |件|件
| | | |履| | |有|
| | | |行| | |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24|25|26|27|28|29|30|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劳动保障部门行政应诉案件统计表 表号:劳社统法〔1999〕2号
制表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备案机关:国家统计局
文号:劳社厅发〔1999〕32号
填报单位: 年 半年 单位:件
----------------------------------------------------------------------------------------------------------------------
| 总 数 |按是否| |
| ----------------|经复议| 按诉讼事由分组 | 按审理结果分组
| |上|本期行政应|分 组| |
| |期|诉案件总数| | |
| |未| --------|------|----------------------------|----------------------
| |结| |劳|社|未|经|行|有|有|违法|办|审|其|中|维|变|撤|限|未
| |案| |动|会|经|行|政|关|关|要求|理|核|他|途|持|更|销|期|结
| |数| | |保|行|政|处|证|审|履行|工|待| |撤| | | |履|
| | | | |险|政|复|罚|照|批|义务|伤|遇| |诉| | | |行|
| | | | | |复|议| |处|审|违法|认|标| | | | | | |
| | | | | |议|后| |理|核|收费|定|准| | | | | | |
| | | | | |直|再| |决|决|等 | |或| | | | | | |
| | | | | |接|起| |定|定| | |发| | | | | | |
| | | | | |起|诉| | | | | |放| | | | | | |
| | | | | |诉| | | | | | |待| | | | | | |
| | | | | | | | | | | | |遇| | | | | | |
------------------------------------|--|--|--|--|--|--|--|--|--|--|----|--|--|--|--|--|--|--|--|--
甲 栏 |序 号|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13|14|15|16|17|18|19|20
----------------------------|------|--|--|--|--|--|--|--|--|--|--|----|--|--|--|--|--|--|--|--|--
全省行政应诉案件总数| 1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3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4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6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县)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7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签章: 处(科)负责人签章: 填表人签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